当前位置:

帝师_第112章

来自远方Ctrl+D 收藏本站

  言官梗着脖子,脸色涨红。

  朱厚照不理他,直接唤张永捧出先皇密旨。

  “宣!”

  这份密旨,只有内阁和吏部尚书见过,多数朝官并不知晓。

  “敕翰林院编修杨瓒,睟面盎背,昂霄耸壑,……擢迁翰林侍读,授奉训大夫,兼领左谕德,讲习弘文馆。”

  敕令读完,满室皆静。

  从五品?!

  先时上言的给事中卑陬失色,顿感措颜无地。

  内阁三位相公稳如泰山,神情不变。

  六部尚书中,除早已知情的马文升,连户部尚书韩文都颇感意外。两位翰林学士则是微微颔首,杨瓒此子,目达耳通,胸怀锦绣,兼怀才抱器,束身守正,能导太子殿下向学,当为人臣。

  杨瓒不在殿上,另有中官至家中宣读旨意。

  不等多数人回过神来,张永又展开一份黄绢,乃朱厚照亲敕,并加盖皇太子宝印。

  敕令内容不是封赏,而是连摘十余人的官帽,三人问斩,十一人发北疆西南戍边。更倒霉的则被发配琼州府,山高水远,永不得还朝。

  闫桓即在名单之中,佥都御使直接贬为白身,发往宁夏戍边。

  锦衣卫查到的证据,一股脑摊开在文武面前,无论都察院还是六科,都有人牵涉其内。左右都御使面上无光,六科都给事中恨不能刨开地砖,找条地缝钻进去。

  “夺罪人官袍乌纱,即刻押往边地!”

  “遇赦不赦!”

  四字落下,如黄钟大吕,响彻在众人脑海。

  文武寂静无声,大汉将军持戟入殿,将跪倒在地的犯官逐一拖了下去。

  耳边响起犯官的求饶声,众人这才如梦初醒。

  先帝万年,新帝未大赦先问罪,十余官员被摘掉乌纱,发配戍边。

  突来的变化,实令满朝文武措手不及,更如警钟在众人头顶敲响。

  这位好动爱玩的太子殿下,恐怕和预想中的相去甚远。观其性格,也非如先帝仁厚,倒似圣祖高皇帝和太宗皇帝般杀伐果断。

  明君?

  暴君?

  于天下万民,究竟是福是祸?

  谢迁猛的看向李东阳,后者却是眼眸微敛,沉静默然。

  朱厚照未登宝位,庙堂已掀起波澜。

  于此同时,三匹快马自北疾驰而来,马腹贴地,马上骑士袢袄染血,满面风尘。

  城门卫察觉异状,当即敲响铜锣。

  快马疾驰至玄武门下,接连口吐白沫,不支倒地。马上骑士翻滚在地,顾不得起身,嘶哑吼道:“边镇急报,鞑靼大举兴兵,叩边宣府!”

  

  第四十三章 豪言

  

  弘治十八年六月戊申,趁弘治帝大行,举国哀悼之机,鞑靼首领小王子举兵万余,悍然叩边宣府。

  与往昔不同,此番叩边,鞑靼有备而来,并不打算抢了就走,小王子用兵有道,沿牛心山、黑柳林一带布下营盘,长阔达二十余里。

  营中人喧马嘶,弩箭齐备,刀光耀目,一副打持久战的势头。

  得夜不收谍报,巡抚都御史李进、总兵官都督佥事张俊均知来者不善,情况危急,却在如何应战上发生争执。

  李进主张坚固墙垣,闭境自守。待鞑靼三鼓气竭,兵困马乏,再偷营劫寨,出奇兵袭之,自可退敌。

  张俊连连摇头。

  石城汤池,固可以坚守,鞑靼骑兵又不是傻子,自可以绕路。若被破开隘口,沿途的边民可挡不住鞑靼的长刀铁蹄!

  “坚城固守,方为不拔之策。”

  “不可!此举无异陷边民于水火!”

  “若为贼虏所趁,长驱直入威胁京城,张总戎可担当得起?”

  “分兵把守,守望相助,才是上上之策!固守城中做个缩头乌龟,任由百姓被鞑子践踏掳掠,你我都将是罪人!”

  二人各执一词,闹得面红耳赤,仍是争执不下。争到最后,连“莽夫”和“书生不知兵”的话都砸了出来,眼瞅着就要上演一出全武行。

  休要以为李御史是文官,动手便会吃亏。

  论起单挑肉搏,李御史绝对人中翘楚。经历过朝堂风雨,除两位都御使,打遍都察院六科无敌手。非是强悍到一定境界,也不会被派至边疆重地,巡抚重镇,和刀口染血的军汉叫板。

  再者,文武有别。

  真打起来,李进可以拼尽全力,拳打脚踢,上牙口都成。

  张俊却不行。

  身为总兵官都督佥事,无论挥刀砍人还是抡拳砸人,劲道自是一流。双方都在气头上,不小心把李御史打出个好歹,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。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